电动GO



宋楠:“跨越险阻”解放军新能源和无人驾驶技术军用化


Tags:突发新闻    发布时间:2017-07-16 09:52

本文为电动GO网主编宋楠跨越10年时间,跟踪记录我人民解放军新能源和无人驾驶军用化发展历程。首发汽车之家车家号,禁止任何网站或公众号转载。

2017年7月15日,有关部门首次向全球放出“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文介绍宣传片”。这也是我军装备史上首次对外公布,解放军陆军新能源技术无人驾驶技术军事应用,人民海军大型驱护舰队、人民空军指、查、打一体化无人攻击机、重型多口径车载炮、多款轮式和履带装备等敏感信息,尤其在中印边境对峙即将转为摩擦的敏感时期。

片中提及所有无人驾驶准备素材,取自解放军和地方院校联合举办的2016年“跨越险阻”地面无人平台挑战赛。其中部分装备为民用新能源汽车改型而来,部分装备为军用传统动力汽车改进而来,部分装备为全新研发的新能源军用装备升级而来。

通过本片可以研判出太多,中美科技创新时期,我人民陆海空军新能源技术和无人控制技术军用化发展最真实状态。

插电式油电混合驱动唐车族,采用比亚迪第3代插电式混动技术和第1种技术状态超级电四驱技术。2016年,唐80由北京理工大学和比亚迪联合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并惨叫2016年“跨越险阻”地面无人平台挑战赛,与陕汽、一汽以及中国兵器集团多款解放军现役轮式装备改型的无人驾驶载具同台竞技。

陕汽(SX)8轮驱动重型载具,在2016年被确定为解放军10吨级“第三代通用军车”。这款陕汽“三代军”在研发之初就确定了传统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的两大车族技术状态。

其中,参加2016“跨越险阻”地面无人平台挑战赛的陕汽无人驾驶技术平台,为搭载传统动力实时8轮驱动车型,而采用增程式混合动力版本处于研发状态,并从车型研发层面就集成了无人驾驶和智能控制模块和外接第三方协议接口。

在片中随后放送片段中,起码展示了6款不同驱动结构、载荷和技战术应用的无人驾驶军用载具。

上图中这款4轮驱动无人驾驶侦查载具,与美军早些时候测试的“骡子”6轮驱动柴油动力无人驾驶、智能控制运输载具结构相似。

较大体型、具备更强通过性的全电驱动无人驾驶载具,不再局限于后勤物资前往输送任务,而是进化成可以承担更深入的火线前沿声光电信号侦查战术。

很明显,这款全电驱动无人驾驶在局采用双A型摆臂,断开式“门式桥”技术(与美军悍马相同),具备更强的通过性。

铰接式8轮驱动无人驾驶载具,即可串联成一款大型载具,又可单独分割成2款小型载具。战场智能输送车,虽然单车载荷小,但是理论上可以进行多大4套或更多载具编队使用的技战术,在低烈度边境冲突中,应用效果更具战略意义。

由ATV改型的无人驾驶载具,采用燃油动力系统,实时四驱驱动模式,成本低廉可以大规模应用在解放军与印军对峙的中印边境全线。即可满足高海拔地区作战部队火力试探战术、又可完成低风险物资补给技术需求。

采用6台轮毂电机全电驱动的无人驾驶载具,更具超越地球全区域应用。只要满足轮毂电机在太空环境下运行的技术需求,即可成为我国探月项目中月球表面遂行环境侦查、情报收集载具。

微型履带式全电驱动侦察载具,即可成为反恐防爆机械手臂,又可成为城市反恐防爆打击极端宗教恐怖份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橡胶履带行走机构与全电驱动单元,将己方的动力和行走机构产生的音噪降至与背景环境噪音等同,履带式行走机构可满足复杂路况通过性。适当的载荷可搭载7.62mm口径、5.58mm口径班用机枪及少量备弹的38mm口径自动榴弹发射器。而基本的声光电型号收集系统,可以延展成适用范围更宽的情报侦查载具。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片中多款无人驾驶载具集中展示的画面中,出现了一台由中国兵器研发制造的“四驱重型反恐车”的画面(红色箭头所指)。

这台“四驱重型反恐车”无人驾驶载具,标志着我人民解放军及武装警察部队在201X年之后服役的轮式装备,已经具备相当成熟无人驾驶作战效能。

当然,微型、小型、中型、大型、重型无人机,已经全向装备我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天等部队。甚至成为中国制造硬实力、意识形态软实力全球范围输出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厂在新能源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军用化方面的发展态势:

2008年,笔者开始对以北汽有限制造的我人民解放军第二代通用军车“1代勇士”为基础,换装插电式油电混动动力总成、加装智能控制(操控)技术验证车追踪报道。

2017年,笔者研究的范围已经包括美军、德军、日军以及我人民解放军新能源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军用化及民用化延展领域。

不可否认的是,我人民解放军新能源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军用化首次落地到具体车型,始于2008年。

上图为2008年晚些时候,北汽有限在1代勇士基础上,换装动力总成,改行程插电式油电混动技术验证车。

由于此时,主管部门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对新能源技术、整车及全产业链发展没有形成足够高度的重视。因此,国内各大整车制造厂普遍对新能源整车应用的技术储备不足。这款纯电续航里程50公里的插电式混动勇士军车项目,于2009年停滞。

上图为加装智能操控模块的1代勇士军用车。北汽有限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勇士智能控制载具,并不具备无人驾驶功能,却积累了众多传统动力装备改型无人驾驶载具的技术和经验。

2008年,美军对“陆地驯手”6轮驱动载具进行无人驾驶控制测试。依据GPS导航与自身提供的声、光、热、视频信号进行操控。2015年,“陆地驯手”再次进行了技术提升,设定了12组超声波传感器、3-4组视频监控摄像头(红外、夜视)、2-4组毫米波雷达(分别率达到0.05立方米)。在电驱动行驶最高车速50公里/小时,可以在中东、北欧、中南美洲和亚洲东北亚(南朝鲜)近80%地貌环境下,识别正向190米,侧向40米、后向80米复杂路况(如果车速降低至30公里/小时,识别距离相应提升),在依靠军用级别GPS导航系统支持下,更依赖与载具自身采集的实时信号。

2014年,长安汽车(工业)已经研发出1油电混合驱动(电驱动行驶里程超40公里、油电混合驱动行驶里程200公里)、无人控制(行驶里程60-1XX公里)、有人遥控行驶里程(200公里)的军用载具。至2016年,这款由长安汽车(工业)研发油电混动无人控制载具,综合性能优于美军“陆地驯手”。

2014年,比亚迪制造的速锐燃油汽车,也被理工大学和比亚迪共同改装为无人驾驶载具,参加2014、2015届“跨越险阻”地面无人平台挑战赛。

2016年,比亚迪唐再次被选中成为改装无人驾驶载具的国产新能源商用车。与速锐相比,插电式混动唐,及拥有燃油驱动功能,又具备全电驱动行驶80公里的效能。相对速锐只是在“油”驱动状态匹配无人驾驶技术,唐则需要在“油”、“电”及“油+电”复杂驱动状态匹配算法更繁琐的无人驾驶技术。

2015年8月,“对日作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一汽MV3系列高机动载具首次亮相。这意味着我人民解放军5吨级“三代军”完成了定型并服役。

2016年北京某次展会上,一汽展台不仅展示了MV3系列载具(四轮驱动版)并首次明确MV3“三代军”具备混合驱动改型(并未明确是否为插电式还是增程式)。

北京理工大学为我人民解放军新能源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军用化做出突出贡献:

从2014年开始,由北京理工大学对“四驱重型反恐车”进行重型轮式装备换装无人驾驶系统的测试。2014年当年,这台“四驱重型反恐车”无人驾驶载具,即参加了“跨越险阻”地面无人平台挑战赛。

至2017年,北京理工大学已经与多家民用车厂、军用轮式装备制造厂、军用履带式装备制造厂,分别展开不同吨级、不同驱动模式、不同传动状态载具改(换)装无人驾驶系统的载具的军用技战术效能考核的测试。

以63式履带装甲车为载具,进行10吨级履带装备无人驾驶技术验证和整车测试。

以1代猛士基型车为载具,进行1.5吨级轮式载具为基础,进行无人驾驶技术验证和整车测试。

在同一时期,用比亚迪速锐和中国兵器“四驱重型反恐车”5吨级载具,进行无人驾驶技术验证和整车测试。

至此,一汽、陕汽、北方兵器、长安及比亚迪等军用民车厂在我人民解放军新能源技术和无人驾驶(智能控制)技术军用化,做出了长达10年的默默无闻的贡献。

笔者有话说:

200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诸多研究机构和重点生产机构,就开始寻求可靠的新能源技术军用化“技术源”。奈何,此时新能源民用技术储备还打不到民用化需求,更难以达到军用化基本需求。

2010年-2012年,北汽有限在新能源技术军用化研发动作减缓甚至完全停止。与此同时,比亚迪新能源技术车用化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

2012年-2014年,北汽新能源、上汽、比亚迪研发的全电驱动、插电式混动技术完全具备民用市场应用的效能。甚至比亚迪制造的轮边驱动电机、插电式混动及多电驱动桥技术,初步具备军用化应用的技术基础。

2014年-2016年,比亚迪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技术,获得质的性能提升。长安汽车(工业)在新能源技术军用化领域异军突起,甚至已经成为我军新能源无人侦察载具的唯一供应商。

2017年,比亚迪制造的搭载高敏度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组件及“水冷散热”系统K8电动大巴,在地表温度最高88摄氏度的吐鲁番进行测试。这意味着,模块化“水冷散热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组件,具备在极寒、极高温度稳定运行的整车实际应用的技术。

笔者认为,

至2020年,解放军新能源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将会分几步发展。新能源技术军用化,将以轮边驱动电机+增程式驱动系统+模块化可换电技术构成。无人驾驶技术军用化,将直接跳过传统动力装备,从0.5吨级、1.5吨级以及5吨级不同新能源载具集成应用。至2025年,我军新能源技术装备将在陆海军更多装备应用。

本文中提及的所有人民解放军新能源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军用化信息,均为最近5年公开放松的碎片重组而来。实际上,我军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方向和步伐,只能用“及其疯狂”来形容。甚至已经有学者提出将新能源技术应用于太空武器的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