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新能源大时代的背景下,汽车制造商内卷的主要区域,正从燃油三大件(发动机、变速器、底盘)向电气新三大件(电机、电控、电池)转移。特别是在上游原材料增加、国家新能源补贴滑坡、市场同质化严重等情况下,国内新能源车企要想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市场话语权,在众多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一门专属技能。而动力电池作为整车驱动的核心,地位堪称燃油时代的“石油”。如此重要,自然也成了内卷的主要源泉。
针对该风口,2018年蜂巢能源横空出世。彼时,其还是市场中的小透明,前有宁德时代、LG新能源、比亚迪等电池大佬,后有一大批同期对手,竞争压力山大。但到了2021年,蜂巢能源却从一个十八线选手,成功跻身到了全球电池企业前十。虽说这其中离不开蜂巢能源赶上了电池行业的高速列车,但更多的还是技术表现足够在线。那么,蜂巢能源是如何在三年间走到如今的地位?其又有怎样的黑科技表现呢?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对蜂巢电池技术的解析,来窥知一二。
熟悉动力电池的朋友想来会清楚,当前电芯制造工艺大体可分为卷绕工艺和叠片工艺。其中,卷绕工艺就是按照固定卷针的卷绕,将正极极片、隔膜、负极极片按照顺序进行绕挤成椭圆或者方形样式。电池容量的大小,将由极片大小和环绕圈数决定。
同理,叠片工艺就是将正负极片按照需求裁隔,并将正极极片、隔膜、负极极片按照顺序叠加,形成电芯单体。其中,相对来说,卷绕工艺的技术要求低,焊接点少,容易控制,但容易形成热失控、效率低等问题。而叠片工艺焊接要求大,效率偏低,但容量却更高,能量密度更具优势。同时,可以进行灵活控制。
而蜂巢电池采用的就是叠片工艺。其是在全球范围内创新性地率先将高速叠片工艺应用在方形硬壳电池领域,生产推出方形叠片三元电池。较比于同级别的卷绕工艺电池,蜂巢能源的叠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5%,循环寿命提升10%,成本降低15%。
以蜂巢能源L600短刀片磷酸铁锂电芯为例,其长薄化设计,突显叠片工艺电池优异性能,能够支持切换590标准模组,实现串并联方案灵活变化,最大化降低了电池包的设计难度。同时,叠片工艺的灵活性,也赋予其优秀的兼用性。能够兼具以大众MEB、长城A30为代表的全新纯电动平台车型,实现A0级以上车型500公里以上续驶里程,轻松跻身于新能源市场续航表现的T1战队。
除了实力表现堪称一绝,蜂巢能源L600短刀片磷酸铁锂电芯的安全性与使用寿命,也能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其已全面通过过充、针刺、撞击、震动、短路等系列安全性能测试,性能表现完全超出国家标准。此外,其单体电芯循环次数超过4000次,第一代产品已具备超长循环寿命,质保期可达8年15万公里,这与新能源车型的使用寿命完全贴合,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用户的额外负担。
当然,蜂巢电池的实力,并不止展现在电芯上,更多展现在基于该电芯的矩阵电池包上。一方面,其电池包体积成组效率达到48.55%,在能量密度上能够帮助车企用最低的成本,达到主流的500公里以上的续航水平。另一方面,该电池包还能考虑到新能源电池面对高低温环境的窘境,采用低温续航无衰减技术+整车余热回收功能,既能节省10%的电量,还能在冬季实现较好的保温效果。通过如此的“开源节流”,能够很好的保障冬季续航问题。
此外,工艺强只是其一,还需解决叠片工艺的效率问题。只有如此,才真正能实现蜂巢电池的快速落地,实现效益反哺。为此,蜂巢能源根据叠片电池的特点,推出了匀浆、涂布、辊压、模切、叠片、装配六大工序。这六大工序可谓是缺一不可,其能够在帮助蜂巢电池提升销量的同时,也能提升电池的质量。
例如,在叠片工艺中,蜂巢电池采用业内领先水平的双工位叠片,效率高达0.4s/片。同时,蜂巢电池已研发完成的下一代超高速刀片式电芯极组成型设备,叠片效率可以做到0.125s/片,这个效率完全超过卷绕工艺水平。想象一下,一款有着超出卷绕工艺效率,也能具备叠片工艺技术含量的“双优势”电池,怎么可能不受到市场的追捧?
另外,在如今强调科技化、网络化先行的时代,AI技术也逐渐走入电池工厂中。以蜂巢电池为例,其就已引入AI大数据分析,能够实现质量检测的智能化与无人化,节约了开发时间的30%,这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车企和消费者的支出费用。
总结:
如今,汽车市场早已不是过去单打独斗的状态,更不是由车企单独沟通消费者。随着年轻消费者群体的崛起,其对汽车的需求不当增加,这也要求车企要不断整合年轻人的周围要素,扩大链接范围。而电池作为其中最重要环节之一,一直都是汽车制造商眼中的香饽饽。时下蜂巢电池的出现,将进一步扩大行业内的白热化竞争状况。我们也对蜂巢电池接下来的市场表现,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