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GO



董明珠的"银酸钛"凭何分得商用车市场?


Tags:原创首发    发布时间:2017-05-16 15:35

本文为电动GO网宋楠重组近1年来董明珠入主珠海银隆的琐碎情报,比对董明珠收购“银隆钛”;董明珠与王健林(万达集团)、刘强东(京东网)之间存续的个人关系以及客观发生的合作项目,并综合笔者主观研判成稿。

一、董明珠为何收购珠海银隆:

众所周知,于格力集团处于“半出走”状态的董明珠,在格力电器仍然具有相当话语权。在过去的几年中,董明珠利用自身的IP属性,聚焦了来自媒体、市场、民间及资本的关注点。无疑,这成为董明珠不甘心与纯粹的“职业经理人”的源动力。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家电市场处于瓶颈状态,董明珠早已开启了跨行业的发展战略。或许“机缘不巧合”,董明珠的小家电业务和手机业务始终“半死不活”。

2015年,经历多次“机缘不巧合”之后,终于等到了来自珠海银隆的“机缘巧合”,迈过了格力集团(国有控股)“簪越”向珠海银隆投资并欲掌控其话语权。

此时的珠海银隆,虽然早已收购了来自美国的钛酸锂电池生产及部分研发业务和快充技术后,但其市场发展明显后劲不足。珠海银隆虽然拥有完整的钛酸锂电池生产线和研发机构,却处于资金匮乏、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态势。

此时,董明珠遭到格力集团打压,为了自己的格力电器、为了自己未来出路,都需要完成对珠海银隆的收购。

此时,珠海银隆已经获得了董明珠(来自格力电器)的50亿元,用于购买零备件和市场开拓的前期资金。如果合作不成,这花出去过半的50亿元,都要如数奉还。

箭在弦上,董明珠顶着巨大压力,完成了与珠海银隆的合作。经过几轮“拉锯战”,董明珠实际上已经完全控制了珠海银隆(甚至珠海银隆的公关工作,都是由格力电器公关团队完成)。董明珠控制珠海银隆后,赋予了一个更诗意的ID“银隆钛”。

二、“银隆钛”的技术优势:

珠海银隆目前依靠的是钛酸锂电池及强制匹配的快充技术,拥有完整的动力电池上下游、成品、BMS生产和研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具备独立制造电动大巴业务和充电场站匹配和建设产业链。

珠海银隆制造的钛酸锂电池最大优势有2点:

1、钛酸锂电池的安全工作温度区域在-50到+65摄氏度之间(磷酸铁锂电池在-20摄氏度能量开始衰减)。

2、钛酸锂电池具备耐过度充放电的可靠性。银隆钛酸锂电池寿命可达30年,远高于公交运输车辆强制报废周期,及普通汽车使用的全寿命。相对传统磷酸铁锂电池平均寿命不过3-4年。1套拥有50-80度电的“银隆钛”电池,在8-15分钟几乎可以充满、循环寿命可超过3万次。搭载钛酸锂电池、使用配套的快充系统的电动大巴全寿命周期成本更低甚至更安全。

三、“银隆钛”的先天缺陷:

但凡工业设计都有着不可调和的优势和不足。“银隆钛”的先天缺陷有2点:

1、“银隆钛”的能量密度为90Wh/kg。一般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为100Wh/kg(比亚迪系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120Wh/kg);国产三元锂动力电池能量密度160Wh/kg(南朝鲜三星SDI三元锂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200Wh/kg)。“银隆钛”虽然安全,但是能量密度低,制造成本约为国产三元锂动力电池的3倍。

2、要想发挥“银隆钛”的耐低温和安全优势,必须要与专用的快速充电设施匹配。目前,国内使用电动大巴的公交公司虽然清楚“银隆钛”的技术优势,但是要重新匹配(建设),与保有量更大的传统磷酸铁锂电动大巴完全不兼容的充电设施。综合整体资金投入,运营以及风险因素,“银隆钛”要想发挥其优势,就要绑定不同标准的快充设施。这种即为尴尬的局面,造成“银隆钛”的实际市场占有率不升反降。

四:董明珠如何发展“银隆钛”:

2016年12月,珠海银隆在人民大会堂发布未来战略。其中,王健林以及刘强东等传统实体和电商大佬们,为董明珠和“银隆钛”站台。这一举动引发了众多媒体的纷纷猜测:董明珠与王建立的5亿元合作何时展开;刘强东的京东网与董明珠的合作将涉及哪些范围呢?

2017年1月之后,董明珠、王健林和刘强东“铁三角”的合作链条逐步凸显。

董明珠与王健林(万达集团):

2017年1月9日,董明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终于挑明要和王健林领导的万达集团合作了。董明珠透露,格力和万达已达成战略合作。在双方合作基础上,“可能以后它(万达)所有的电器产品都是我们提供的。”

董明珠认为,格力成为万达投资者以后,万达未来在全球和电器产品相关的投入,也可能由双方共同合作。

董明珠与刘强东(京东网):

2017年5月4日,董明珠控制的“银隆钛”下的珠海广通客车,向江苏九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后文简称九龙客车)采购价值26.55亿元的艾菲电动汽车和4.9米艾菲电动物流车。随即发布相关信息显示,董明珠购买九龙客车制造的电动物流车用于承担刘强东的京东网快递业务。

先是董明珠的格力电器和万建林的万达集团提供消费类电器服务,后有董明珠的“银隆钛”从九龙客车采购电动物流车,到手给刘强东的京东网用于快递业务。

最终万达和京东两大财团均围绕董明珠的“银隆钛”,产生百亿元级的业务。在名人效应加持下,又有优质的实体业务支撑下,董明珠的“银隆钛”如果不上市可就太可惜。

五、董明珠的“银隆钛”谋求IPO:

2017年5月9日,“银隆钛”的广通汽车南京产业园开建,这是继5月3日兰州基地之后又一重大项目。随后,“银隆钛”的合肥产业布局大体形成。连二连三的扩产行动表明,董明珠将“银隆钛”谋求IPO的态势已经明朗。

为了谋求一次冲击IPO的成功率,王健林大肆采购品质并非全面占优的格力电器的家电产品,只为格力电器能够更好的账面数据;刘强东“加价”购买董明珠转手而来的九龙电动物流车,只为珠海银隆的实际业务看了起来更漂亮。

如此“你情我愿”般的商业行为,如果是为了“银隆钛”的发展,或许有些大费周章。如果将这一系列“组合拳”看做董明珠、王健林、刘强东及背后的利益群体的资本运作,那一切就释然了。

六、“银隆钛”的市场转化董明珠的资本:

在董明珠尚未控制珠海银隆之前,“银隆钛”处于推出主流电动商用车市场的边缘状态。待价而沽的珠海银隆,找到了需要一个全新实体翻身的董明珠。

董明珠的“人格魅力”吸引了王健林和刘强东,在不甚明了真相的吃瓜群众围观下,董明珠、王健林、刘强东达成了合作意向。“众筹”的资金使得董明珠掌控珠海银隆。经过多方博弈,“银隆钛”成为董明珠、王健林和刘强东“讲故事”的最佳载体。为了这个故事更美好、更有前景,三方通过一连串的合作(数十亿元资金)达成了预定战术诉求。

董明珠依靠“银隆钛”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七、董明珠的资本催化“银隆钛”的市场:

一改以往没钱,但是保有一定市场的“银隆钛”,获得了董明珠的资本后,开启了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乘用车及特种车行业的征伐。采用更市场化的包装,打造的“银隆钛”,无论媒体活动,还是市场策略,都相对以往更具进攻态势。甚至采用非理性的资本+市场行为,在尚未处于稳定的商用车市场“杀伐决断”。

有钱有势的“银隆钛”,甚至成功的干扰了政策制定方向。

八、董明珠的“银隆钛”可以走多远:

与一年开百十场发布会、PPT式造车的贾跃亭的乐视不同,董明珠的“银隆钛”是货真价实的新能源产业链。其在“点对点”、“点对面”的公交领域优势相当显著。钛酸锂电池和快充技术匹配,可以用更少的电池装载量获得更低的采购成本,快充技术使得更短的充电周期满足单台车多次运输的需求。

无疑,在未来5年全国范围内公交车队新能源化的进程中,重新包装的“银隆钛”,或占据相当的百亿级市场份额。

但是,有消息确认,胃口越来越大的董明珠不局限于“银隆钛”在公交领域的推广,大有向乘用车领域扩张之势。钛酸锂电池和快速充电技术,在公交领域的优势,即可在乘用车领域的弊端。不兼容的快充标准和配套设施,绝对不可能更改针对乘用车的符合“新国标”的主流设定。

在公交领域,“银隆钛”市场前景广阔;在乘用车市场,“银隆钛”的市场前景几乎为零。

笔者有话说:

董明珠的那些豪迈语录与其“人格魅力”,或许定义了“银隆钛”的未来走向。从单纯的钛酸锂电池技术、整车及全产业链的亮相发展,向快速扩张、为资本服务的故事载体。

短期内“银隆钛”的资本前景被看好,但这种扩张是否有利于中国新能源市场良性发展呢?

当下的中国新能源(乘用和商用)市场,经过2016年“重拳打击骗补”后,急需稳定的政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标定。

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纯电动、插电式混合驱动、增程式混合驱动、非插电混动技术及整车,已在逐步退坡的市场发展中趋于稳定。

在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比亚迪为引领的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技术及整车应用;福田欧辉燃料电池大巴全球范围首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被认为是中国新能源技术、整车及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拐点。而技术升级接近瓶颈的“银隆钛”凭何分的商用车市场更多份额?恐怕来自董明珠、王健林、刘强东及背后的资本团队将承担相当重任。

如果董明珠“银隆钛”的资本运作得当,将有助于整个中国新能源市场在核心技术层面的竞争,在产品应用层面的推广,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层面的深化。反之,为了一己私利,将成为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稳定因素。风险与机遇共存的同时,董明珠“银隆钛”为这个行业带来的风险,远高于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

综合钛酸锂电池技术发展潜力、董明珠及其“党羽”们的近乎“野蛮”的资本运作规则,笔者由衷的希望“银隆钛”走向衰败。